
新闻动态
受特朗普关税压力,美老牌车企涨价,美财长多次身处尴尬处境!
美国企业正经历一场由关税引发的生存考验。
斯凯奇结束20年上市历史被巴西资本收购,福特汽车因成本压力率先上调部分车型售价,华盛顿听证会上财政部长贝森特面对议员质问支支吾吾。
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,指向同一根源: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正撕裂美国经济生态。
斯凯奇退市折射出实体产业的无奈。
这家运动品牌在关税压力下选择私有化,巴西3G资本的收购使其脱离公开市场。
供应链成本飙升导致企业更倾向规避股价波动风险,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的信心遭受打击。
福特汽车的行动更具象征意义,其墨西哥工厂生产的Maverick皮卡、Bronco Sport越野车和电动车型Mach-E售价上调2000美元,公司预计2025年关税损失将达15亿美元。
尽管企业声称未完全转嫁成本,但消费者已开始为政策买单。
政策制定者的窘态加深市场疑虑。
国会听证会上,威斯康星州议员波坎直击要害:“关税成本究竟由谁承担?”贝森特回答时逻辑混乱,暴露出政策设计缺陷。
在米尔肯全球大会上,这位财长呼吁国际资本信任美国市场,但现实数据揭示相反趋势:欧洲资产因估值较低且滞胀风险可控,正吸引更多资金流入。
中美谈判细节的插曲进一步削弱公信力,当被问及“哪国领导人先致电沟通”时,贝森特的结巴回应让外界质疑决策层协调能力。
经济预警信号持续闪烁。
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发出衰退风险升至多年高位的警告,增持短期美债的操作显示机构对长期增长缺乏信心。
对冲基金Citadel创始人格里芬的批评更尖锐,指出关税实质是累退税制,工薪阶层通过物价上涨承担主要代价,这与特朗普减税政策形成根本冲突。
拜登团队趁机补刀,指责前任政策损害美国国际形象,贸易对抗削弱全球领导地位。
这场关税风暴的破坏力呈现阶层分化特征。
企业通过退市或涨价缓冲压力,资本持有者调整资产配置规避风险,普通消费者却无处可退。
政策制定者的辩解在市场规律面前苍白无力,成本转嫁链条的终端永远是购买力最低的群体。
国际资本流动趋势揭示更深层危机,当投资者认为欧洲市场的确定性超越美国增长潜力时,美元资产的长期吸引力面临考验。
关税政策的真正代价正在浮出水面。
它不仅是企业财报上的损失数字,更动摇了市场经济核心的价格形成机制。
当政治决策扭曲供需关系时,企业战略被迫从效率优先转为风险规避,创新动力随之衰减。
历史经验表明,保护主义短期或许能维持就业数据,但长期必定削弱产业竞争力。
当前美国经济的真正挑战,在于如何修复被关税撕裂的市场信任链条。
#关税#
下一篇:没有了